客家烫皮蹚出致富路

来源:定南信息 2023-06-11 22:28:55

初夏时节,定南县历市镇桥水村,蝉鸣微微,骄阳似火,田野里铺展的500多亩早稻,翠绿可人。火辣的太阳让粮农顾虑起今年的旱情,可村里有一大半的人却为这高温天气欣喜起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桥水村位于历市镇东部,距离县城仅10分钟车程。客家烫皮产业是该村重要产业,从事客家烫皮商品化制作和销售的时间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高峰时期,村里有70多户从事客家烫皮生产的家庭,是当时名副其实的“烫皮村”。

工人正在晾晒烫皮。

“烫皮是赣南客家人的特色美食,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磨浆、蒸熟等工序制作而成,晒干的烫皮可煎炒蒸煮,属于天然绿色产品……”走进该村一家食品加工厂,韭菜香和蒜香扑鼻而来,墙上的海报清楚写着客家烫皮的介绍。

“烫皮对客家人来说并不陌生,赣南客家人都有吃烫皮的爱好,甚至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如今,赣南客家传统小吃已逐渐成为一个美食产业。”张秋龙是该食品加工厂负责人。他说,20年前,村里一户人家将榨米粉后剩下的米粄做成粄干拿到市场卖,没想到竟大受欢迎,于是,在她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卖起自家烫皮,就这样烫皮产业便在村里兴起。

2006年,电机工出身的张秋龙,也开始投入到发展烫皮产业中。为提高烫皮生产效率,他购买了电烤烫皮机器,并将机电方面的所学用于机器设备改进。走进他的烫皮加工车间,只见工人将一块块晒干烫皮骨铺在机器一端的传送带,不到半分钟时间,机器的另一端便出了烤好的烫皮。

晾晒烫皮骨是制作烫皮的关键一步,但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一般下雨天就没法进行生产。晒得太干容易碎,晒的时长不够影响电烤效果,这就造成每一批生产的烫皮脆硬口感都不一样,于是一定程度上烫皮生产成了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

为改变这一生产现状,张秋龙对烫皮生产设备进一步改进,眼下,烫皮生产一体机即将在他的食品加工厂上线。“现在在做最后的机器调试,正式投产后,这台机器将实现碾磨米浆、蒸制、分割、烘干和电烤烫皮等流程,全程温度可控,再也不用晾晒烫皮,既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又实现标准化生产。”张秋龙说,发展烫皮产业一年可以给他带来20多万元利润。

机器的加入让烫皮生产加速,市场的需求也促使着这个产业的创新。

赖伟才在直播销售烫皮。

赖伟才在当地经营着一家销售农产品的网店,通过电商销售客家烫皮多年。在他看来,客家烫皮虽然好吃,但还是属于区域性的小众美食小吃,一般客家人比较喜欢吃,这些年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烫皮也在不断尝试新口味,从原味到辣味,再到各式口味定制,如今,市场上有18种口味的烫皮,他网店的烫皮畅销广东、福建等客家人集聚地。

目光回到桥水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市场淘汰了大部分的烫皮生产农户,留下的都是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作坊企业,目前该村仅剩8家。

工人在生产烫皮。

杨来风,今年61岁,是桥水村的脱贫户,也是该村一家食品加工厂工人,现在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家门口的厂里加工烫皮。“这工作挺好的,离家近,劳动强度不大,工作一天就有90元收入,每月下来有2000多元的收益,有了这份工作,就为家里不再返贫添了份保障。”杨来风笑着说。

烫皮产业留下来,也给村子带来了生气。据了解,目前桥水村依托烫皮产业带动近百名村民就业,同时,制作烫皮需要蔬菜作为原料,这也带动了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目前姜、蒜、辣椒、韭菜和芹菜等烫皮生产需要的蔬菜,菜农不出村便能销售一空。

“烫皮村”的故事是定南发展客家烫皮产业的缩影。近年来,定南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积极引导烫皮产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大米深加工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定南全县从事烫皮生产的作坊企业有70多家,日产烫皮7万多斤,小小的客家烫皮正成为致富大产业。

来源:定南发布

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关键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