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琮王”“钺王”同框 上博“实证中国”大展超三成文物首次亮相-今日播报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柏可林6月19日报道: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明天(6月20日)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规模最大的长江下游史前考古文明大展,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358件,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为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
上博“实证中国”大展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第一个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以考古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展览从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板块入手,将带领观众领略长江下游史前文化艺术的魅力。
【资料图】
“通过对考古出土文物的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以展览为载体,充分展示我国长江下游早期文明的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新成就。”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展览明晰地回答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五千多年前,长江下游先民就已创造出比肩世界的辉煌文明,建立了东亚最早的区域性国家,并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人首陶瓶,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形体最大和最重的凌家滩遗址石猪,良渚王的“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上海博物馆将多家文博机构的“镇馆之宝”齐聚一堂,让观众得以一饱眼福。褚晓波介绍,重约6.5公斤的“琮王”是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展期仅20天;凌家滩遗址出土、重达88公斤的石猪也只“出差”一个月,想要看这两件文物的市民游客要早点预约观展。
在古国文明板块,展现了崧泽文化时期的东山村遗址和凌家滩遗址,以及反映良渚文明的良渚古城遗址、反山遗址、福泉山遗址和寺墩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在凌家滩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的石猪,猪的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形态十分逼真。出土于反山王陵的良渚“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同框亮相。器物上多组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图像令人惊叹,反映出良渚文化微雕技艺之精湛,同时也是良渚社会最高的权力象征。“这几个重要遗址首次相聚在一起,我们把最精美的展品放在第一板块呈现,并做了特别的设计。”褚晓波说。
“说起良渚文化,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前几天,第19届杭州亚运会火种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进行采集。”褚晓波介绍,此次“崧泽·良渚文明特展”还是从崧泽开始讲起,“崧泽文化因发现于上海市青浦区崧泽遗址而得名,距今约5800-5300年,是分布在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文化,上承嘉兴马家浜文化,下接余杭良渚文化。”
在手工业文明板块,展出了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人首陶瓶,整个器物造型奇特,生动古朴,在国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首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还有上海青浦寺前村遗址出土的双层镂孔花瓣足陶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少见的精品,说明崧泽先民在追求器物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已经开始了审美与艺术创作。
长江下游早期文明的最重要特征就是玉器文明,开创性的礼玉制度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玉器文明板块展出的文物中,出土于凌家滩遗址的玉鹰,为“鹰—猪—太阳”合体的器物,造型独特,内涵丰富。出土于赵陵山遗址的透雕玉人首形饰,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珍品,乃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而在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象牙权杖,堪称史前最美的象牙制品,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此次展出的为一件真品和一件复制品。
“正是历代考古人栉风沐雨、青灯黄卷,孜孜不倦的追求,才构成了我们今天去认识过去历史重要的物质基础。”策展人之一、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说,在展览的尾声,我们向考古工作和考古人致敬,一面墙是以考古的报告为主,另一面墙以考古人的工作照为主。
配合“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的开展,上博文创策划“‘纹’以载道”“藏礼于器”“寻源奇想”三大系列近40种文创产品,涉及服饰、文具、饮食和生活实用等多方面。其中,具有趣味性的考古系列盲盒,将崧泽、良渚文化中典型的玉琮、玉璧、陶盉等文物藏入盒中。良渚文化玉器上经典的神人兽面纹,化身沁甜冰爽的神王雪糕。
本次展览将于6月20日免费对公众开放,并持续至10月8日。考虑到展览期间,恰逢参观客流高峰期,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并为观众提供良好观展体验,上海博物馆将在特展期间实行全预约制入馆参观。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