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 共育未来 ——昌吉州扎实推进“幼小衔接”工作

来源:昌吉日报 2023-08-08 12:39:35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硕 文/图)“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小女孩乐乐今年6岁,从2岁起,她的妈妈就教她背诵古诗,如今,乐乐已经会背200多首古诗。这两天,乐乐妈妈还在教乐乐数字加减法,乐乐妈妈告诉记者,她教这些知识,是为乐乐上小学打好基础。

8月1日,昌吉州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报名工作启动,又一批小朋友即将步入小学。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引导孩子快速适应崭新阶段的学习,这让不少家长感到头疼。近日,记者走访了昌吉市部分家长、教师,就正确把握“幼小衔接”的打开方式进行了探讨。


(资料图片)

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绘本。

幼儿园 衔接工作 潜移默化

“今天,小猫发现有小老鼠偷吃,原来有5只小老鼠,小猫抓走了两只,还剩几只小老鼠呢?”暑假前,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让家长掌握“幼小衔接”的教育方法,昌吉市第八幼儿园开展了体验式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让大班小朋友们体验小学生活,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观念。

记者在昌吉市第八幼儿园大班教室里看到,老师对教室环境进行了改造,在墙壁上张贴了“向往的小学”“我们要毕业啦”等卡片,为孩子们提前做足“幼升小”的心理准备。

“针对大班的孩子,我们会开展一些游戏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向往的小学是什么样的,还会带他们去小学参观,让小学的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小学生活,帮助孩子们提前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各方面准备,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昌吉市第八幼儿园园长燕丽说。

据燕丽介绍,昌吉市第八幼儿园大班教师会定期开展“幼小衔接怎么做”主题研讨活动,从回顾幼儿园生活、展望小学生活两方面入手开展教研活动,定期互访,双向衔接,合力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提供帮助与支持。

家长 提前着手 养成良好习惯

孩子将要上一年级了,家长们有欣喜,也有焦虑:担心孩子学习上受挫,担心孩子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还担心自己应对不了各种状况……

不少家长已经提前做了功课: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教孩子识字、算术、拼音,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昌吉市民孟薇说:“今年暑假,我给孩子买了拼音、算术、识字的练习册。我总担心孩子上小学后学不会,所以提前教了很多。”

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糕点。

昌吉市民李丽祥与孟薇的观点不同,她认为“幼小衔接”绝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3年的幼儿园学习不仅帮助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如果家长强行生硬地将知识灌输给幼儿,这样“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反而会影响孩子进入小学后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导致他们难以迅速地适应小学生活。

李丽祥说,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让孩子提前了解小学生活,并且从身心上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小学阶段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老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上,孩子需要适应集体生活并且相对独立地进行人际交往。因此,要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与同伴和谐相处的能力,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来说,求学的道路才刚刚开始,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提前掌握知识更为重要。

小学 引导孩子 共同努力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昌吉市第五小学教师谢玮提出了不少建议。

谢玮认为,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作息时间、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家长不要过度紧张焦虑,用平常心对待,和孩子一起做好“幼小衔接”的心理准备工作。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最为关键,家长要坚持给孩子读书、讲故事,鼓励孩子复述故事,每天读书20—30分钟,阅读书目以绘本为主。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家长不能把个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引导孩子自己安排学习生活,不要代替孩子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等,也不要养成有人看着才做功课的习惯。一个懂得自理、独立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才会主动学习。要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设置太多的“不准”。在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不要催促,更不要唠叨。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也不要急于帮助给答案,可以用提建议的方式做辅助,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关注孩子的细小变化,除了生活、学习之外,孩子心理上也要做好准备。”谢玮说,家长要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心理暗示,告诉孩子“上小学真好,你能行”“你长大了”。不要说“马上就上小学了,你的好日子过完了”“到了小学就不能像现在这样玩了”“让你调皮,小学老师会好好管你”之类的话。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不管如何哭闹,家长都要坚决拒绝,不可一时心软答应。家长要明白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相信老师,多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衔接准备,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角色转变。在幼儿园、学校、家庭三方的携手努力下,孩子们一定能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关键期。

关键词:

返回顶部